首页 男生 其他 易中天谈美

EPILOGUE 后记

易中天谈美 易中天 1305 2021-08-06 15:38

  EPILOGUE

  后记

  改定《论稿》最后一个字,不由得感慨系之!

  本书初稿于1980年,杀青于今日,其间历时六载,五易其稿,虽终得奉献于读者之前,仍颇感惭愧而心力竭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呕心沥血、含辛茹苦的滋味,唯有深藏于作者内心,自己去品尝了。要说的是,如果没有诸多前辈及同仁的悉心指导、鼎力襄助,它的完成,也许将永远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本书最初是作者的硕士论文,由武汉大学中文系吴林伯教授指导写成。论文写作过程中,又得到胡国瑞、刘纲纪、王文生、王启兴、刘禹昌教授指导,其后又承蒙我国著名文论家、美学家王元化、牟世金、周来祥、郭预衡教授审阅,颇多勉励,这才萌动了写成一本小册子的念头。书稿写成后,又承蒙上海文艺出版社高国平、赵南荣两同志热情支持,复旦大学李庆甲教授拨冗审阅,提出宝贵修改意见,遂形成现在这个样子。虽仍不像样,但总算可以接受更大范围的批评指正了。读者的任何意见,无论是鼓励的,抑或是批判的,都将是对作者辛勤劳动的最好酬答。

  中国美学史,是一片亟待开拓的处女地;而整理古人的思想,又确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古解古,今人仍不得要领,何况马郑诸儒至乾嘉学派,确实“弘之已精”,今人重蹈旧辙,料难超越前人;以今解古,又难免穿凿比附、拔高古人之嫌,甚至隔靴搔痒或指鹿为马。然而,如果不站在当今世界文化的高度,不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怎么能够把刘勰思想中那宝贵的精神财富开掘出来?“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我们今天了解刘勰,应该比刘勰当年了解他自己更为清楚。尽管在事实上,《文心雕龙》非但不是美学的专门著作,甚至不是纯粹的文艺理论,其中还有很重的文章学(写作理论)的成分;尽管在事实上,刘勰并不可能提出什么是美和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美的规律之类的问题,而仅仅可能对上述问题作一些直观的素朴的描述或设定,但把这些直观描述和素朴设定清理出来,将有助于我们弄清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将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和现代化的民族美学提供理论材料。为此,作者才毅然决定将这本极不成熟的小册子奉献给学术界和理论界,并渴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对青年学人的热情扶持,感谢恩师胡国瑞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以及众多的同行、朋友们对本书写作的关怀、支持!

  易中天

  1986年7月17日识于武昌珞珈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