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乱秦之赵括重生

第九章 殊途同归 九十八 东巡故都逢剧变

乱秦之赵括重生 了箜 4565 2024-04-14 05:08

  赵括辞国的第三年开春,筹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皇帝东巡终于拉开了帷幕。

  经群臣商议,此次东巡路线由长安出发直抵会稽,然后再走海路北上入齐,最后经故都邯郸返回关中。赵嘉皇帝将相国李斯任命为此次东巡总事大臣;内史刘邦为总司皇帝行营的主事大臣;然后又让大将军韩信统领五千铁骑护卫车驾;留镇长安的重任则交给了大司寇萧何和国尉周勃。

  二月初,在五千铁骑方阵的护卫下,东巡车队仪仗终于浩浩荡荡地开出了长安。赵嘉皇帝并没有在洛阳等富庶之地做丝毫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渡过大江,径直来到了会稽。

  次日,赵嘉皇帝便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会稽山,隆重地祭祀了大禹。

  皇帝行营在会稽停留了两个月,在安抚过故楚遗民后,这才启程从海路北上,并于五月末抵达了齐国的故都临淄。入城后,赵嘉皇帝将所有随行人员全都留在了临淄,然后换上一身便装,只带着相国李斯一人,分骑两匹快马向东直奔向了即墨。

  策马走在即墨城外的竹林小道上,只见头顶的天空已被两旁高大的竹林遮盖得严严实实,只有些许星星点点的光柱如雨点般洒落下来。虽已是初夏时节,但走在竹林中却感觉不到丝毫的炎热,闭目凝听着耳畔不时传来的淙淙流水声和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赵嘉皇帝的心仿佛都要醉了。

  “朕羡慕马服君也!”望着眼前的美景,赵嘉皇帝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一路越山涧,过竹桥,又走了整整半个时辰,一座简陋的小院终于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了两人的眼前。赵嘉皇帝与李斯相继翻身下马,缓步来到了小院门前。李斯上前一步轻轻推开柴门,然后引着赵嘉皇帝走进了院中。

  “何人?”听到院子里传来的动静,里屋中随即响起了一个苍老的声音。

  赵嘉皇帝转身靠坐在了院中的一方石案旁,高声呼道:“马服君别来无恙乎?”

  “陛下?”一位踽踽老者跌跌撞撞地从屋中跑了出来,他径直匍倒在赵嘉皇帝面前哽咽道:“老臣不知陛下到此,死罪也!”这位老者正是当年威名赫赫的赵国上将军赵括。

  “数年不见,马服君老矣。”赵嘉皇帝连忙起身离案,伸手拉起了面前这位披散着一头白发的老将军,“此间清苦,马服君可否习惯?”赵嘉皇帝边说着话,边将赵括扶到了石案前,两人相对而坐,李斯则一言不发地肃立在了皇帝身后。

  “多谢陛下挂怀,老臣戎马一生,何惧清苦哉?”赵括抱拳答着话,可脸上却仍旧挂着拘谨。

  赵嘉皇帝见状于是随口玩笑道:“朕携相国千里而来,马服君莫非吝惜府上酒水乎?”几年不见,君臣二人竟已生分至如此地步,他的心中不禁微微泛起了一阵酸意。

  “是是是!老臣疏忽了!”赵括顿时回过神来,他赶忙直起身子,朝着屋中高喊了一声,“雪妹!陛下驾到!速速备上好茶!”喊过之后,赵括继而歉意地向着皇帝拱了拱手,“山野偏僻,有茶无酒,请陛下见谅。”

  赵嘉皇帝又是一笑道:“无妨,便喝茶吧。”

  “陛下,老臣还有几句话说。”赵括忽然抬起头望向了皇帝身后的李斯。

  李斯何等聪明,他当即心领神会道:“陛下,臣腹中偶感不适……”

  “卿且去吧。”赵嘉皇帝若无其事地轻叩着面前的石案,待李斯走出小院后,这才悠悠地说道,“马服君,汝说,朕听着。”

  赵括闭上双眼,稍稍梳理了一下心中的思路,然后低声言道:“老臣要说三事。其一,陛下年近六旬却无一子嗣,此乃邦国大忌也!臣冒死请奏陛下,当妥善处置朝局了!如若不然,以赵国素有之兵变传统,臣恐陛下百年后,社稷不稳也!”

  皇帝叹息道:“此事朕又何尝不知,待东巡结束,朕即刻立族弟赵平为储。”

  赵括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其二,朝中文武大臣今近半出自刘邦门下,此间隐患甚大,不可不察!敢请陛下及早削其羽翼,以免尾大不掉,祸乱国家!”

  “然萧何、韩信、张良等臣皆是栋梁之材……刘邦忠心耿耿,马服君怕是多虑了。”赵嘉皇帝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对于刘邦,赵嘉皇帝此时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但如陛下所言,臣还有最后一事,斗胆直言!相国李斯一己之心太重,臣担忧……”

  “担忧何事?卿但说无妨!”当初李斯正是赵括一力举荐的,在赵嘉的印象中,两人向来是心心相印,今日骤然听到赵括这样评价李斯,赵嘉一时间也有些惊讶了。

  “老臣只是心中隐隐不安。”赵括艰难地发出了一声叹息……

  从即墨回到临淄没几日,皇帝的东巡车驾就再次匆匆起行了,那日赵括的一席话令赵嘉皇帝骤然感到了朝局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涌动。自古以来,君王暮政皆是内忧大于外患,这两年自己身体明显大不如前,也该是到整肃朝局,确立储君的时候了!

  赵嘉皇帝此刻只想着能够尽早地赶回长安,可没想到,车驾尚未到达故都邯郸,他就因偶染风寒,在沙丘行宫一病不起了。

  “汝等皆退下……只留李斯……!”赵嘉皇帝面色苍白地颓然靠坐在卧榻之上,“将刘邦、韩信、张良三人也一并给朕喊来……”

  待内侍与太医们离开后,偌大的寝宫中死寂得就仅剩下了皇帝粗重的喘息声:“李斯,朕……怕是到头了……”泪水毫无预兆地爬出了赵嘉紧闭的眼眶。

  “陛下微染小恙,断不会有事!”听皇帝这么一说,李斯当即扑倒在地,哽咽着劝慰道。

  “李斯,汝可是忠臣乎?”赵嘉皇帝忽然睁眼,目光如炬地死死盯住了李斯。

  “陛下!李斯出生入死数十年,焉能不忠?臣若有丝毫二心,甘受千刀万剐之刑也!”李斯颤抖着身子,信誓旦旦地说道。

  “起来吧。”赵嘉皇帝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异常清晰,“朕命卿即刻返回长安,传……传朕遗诏,立赵平为储……储君。”赵嘉皇帝艰难地坐起身,从卧榻一侧的托盘中取过一卷帛书,颤抖着递到了李斯手中。

  “陛下,臣连夜便走。”李斯抹了把眼泪,然后双手捧着帛书站了起来,可他等了半天却再也没等到赵嘉皇帝的只言片语,“陛下?”李斯忍不住抬头一看,只见皇帝竟已是双目圆睁,气绝身亡了。

  “陛下!”李斯骤然一个激灵,但觉浑身一软,几乎就要瘫了过去。

  当内史刘邦、大将军韩信及郎中张良奉诏赶到寝宫时,空荡荡的寝宫中只有李斯一人紧紧抱着皇帝冰凉僵硬的尸身闷声抽泣着:“陛下……醒醒啊……大赵不能一日没有陛下……”

  张良眼尖,一眼就瞥见了李斯慌乱中掉落在地的那卷帛书,他于是趁其不备,俯身拾起帛书,悄悄递到了刘邦手中,附耳低语道:“刘公且看,陛下遗诏。”

  刘邦接过遗诏,匆匆扫了一眼里面的内容,然后上前一步,将帛书放回到了李斯身边。

  李斯一摸衣袖瞬间反应过来,他急忙一把抓起帛书,厉声斥责道:“大胆刘邦!竟敢私窥遗诏!汝可知罪乎?”可无论李斯怎么骂,刘邦皆是一言不发,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陛下骤然崩逝,不知相国大人今后有何打算?”张良骤然发问道。

  “郎中大人何以教李斯?”李斯板着脸,淡淡地反问了一句。

  张良随即肃然一躬道:“下臣断不敢言教,惟有一言,请相国大人斟酌。”

  “说。”李斯沉默了良久,这才轻轻放下赵嘉皇帝的遗体站了起来。

  “赵平资质愚钝,且贪于玩乐,若为皇帝亦是庸主昏君!”张良并没有理会李斯愈来愈阴沉的面孔,继续说道,“今内史刘公,敬贤爱士,英明睿智,天下臣民无不感其仁义之心!若相国能拥刘公为帝,定能开创一代崭新盛世也!相国以为张良之谋如何?”

  “大胆张良!竟敢出此悖逆之言!老夫今日便是血溅三尺,亦当替天下去奸除佞也!”李斯猛然暴起,一侧身顺势拔出放置于王榻旁的护身长剑,径直搭在了张良的脖颈之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