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我被蔡文姬救回家开始

第一幕:雒阳风云 第十六章:我欲废帝而立陈留王

  “奉先!”董卓向门外唤了一声。

  只听门外传来一声如洪钟大吕,阳刚有力之音:

  “儿在!”

  蔡邕随声望去,就见门外一身披金甲锦袍,头戴武冠,大步而来。

  这来人,生的五官英俊,虎背熊腰,高大威猛,器宇轩昂。

  一手持一杆大戟,端的是威风凛凛,他情不自禁的赞曰:“好一个勇猛壮士!”

  “义父。”

  吕布一脸严肃不苟笑,虎目不斜视,径直的来到董卓面前恭敬道。

  “伯喈,这是吾儿奉先,吕布吕布奉先,骁勇善战,锐不可当,举世无双,添为骑都尉。

  奉先,这是蔡邕,蔡伯喈,一代名儒,现任侍御史,吾儿你与伯喈,都是我所倚重,当好生亲热。”

  董卓一脸笑呵呵,居中介绍道。

  二人互视一眼,互相规规矩矩的见礼。

  之后,尚未交谈一句,吕布便夺步,站到董卓身后侍立。

  而蔡邕捋着胡须,也不曾说上半句,内侍和近臣哪有亲近的道理?

  董卓或许是真心实意,但他们却不能当真,走太近了,反而不好,保持距离,才是最应当之举。

  这一点,吕布清楚无比,蔡邕心知肚明。

  而见状,董卓咧嘴笑意更浓了,都是聪明人,他就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心底也更加看重蔡邕和吕布二人。

  就在这时。

  李儒道:“明公,宴席已经准备好了,另外,御史台台主韩中丞也到了。”

  “好好好,文优领路,伯喈请,奉先,我们走!”

  董卓大手一挥,豪气干云,挽着蔡邕并列而行,以示重视。

  闻言,蔡邕微微一惊,这韩中丞不就是韩茂那小子父亲?

  他带着疑虑,一边随行,一边应答董卓的谈话。

  吕布持戟,紧随其后,步步不离,如一个忠心耿耿的侍卫,护佑着董卓安全,一有危险,他可夺步冲杀。

  不多会,李儒笑吟吟的领着一众人,来到了正堂。

  正堂门前,一身官袍,头戴獬豸冠(亦称法冠)身穿官袍,儒雅英俊男子,站立在那候着。

  这人见到董卓一行,连忙上前作揖一礼道:“下官御史中丞韩馥,拜见董司空。”

  “韩文节速速请起,你我无需客气,来,我为你引荐。

  这是蔡伯喈,蔡侍御史,以后就在你治下,你可要替我照顾好他啊!”

  董卓又是替蔡邕张目,一通介绍。

  他的介绍给人一种,真心实意拿你当自己人,且听不出虚假,感觉特别重视,令人倍受感动。

  想想也是,董卓虽是军旅出身,他制霸雒阳,靠军权背书不假,但更多的还是收买人心。

  只不过,人心,欲望,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野心也会随着权势滋生……

  “尊卑有序,这是应该的。”韩馥谦恭道。

  “伯喈拜见韩中丞。”当下,蔡邕他上前行礼道。

  他心下有些诧异,韩馥和董卓怎生关系这般好?似乎相识很久!

  “蔡侍御史快快请起,董公此言,文节汗颜,蔡大家誉满天下,名声远播,为官经验丰富。

  此等良臣大贤,入御史台,实乃文节之荣幸也,文节又岂敢怠慢呢?

  更何况,还是董公你推荐来的呢?”韩馥说的那是言真意切。

  他言下之意,众人哪有不懂之理?

  别说蔡邕,就是换个人来,他也照顾的妥妥帖帖。

  “好你个韩文节!许久不见还是这样滑头,还是这般多礼,无怪乎你在朝堂有声有色。”

  董卓上前锤了韩馥肩膀一拳,笑骂道。

  当下,董卓左手揽着韩馥,右手揽着蔡邕,亲热的招揽入席。

  一般而言,社交场合,以左为贵,且韩馥又是蔡邕上官。

  宴上。

  通过董卓和韩馥交谈,蔡邕得知。

  原来,董卓和韩馥确实很早就认识。

  早在董卓之父董君雅,在颍川郡轮氏任县尉时,他就和韩馥相识了。

  那时候,韩馥之父离家乡舞阳,带着妻小,在轮氏县任更小的官主记室,管文书的。

  和现在韩馥兼掌兰台秘书一脉相承。

  后来,董君雅离职回乡,二人就此分别,偶有书信来往。

  没多久,韩馥之父也离职回乡。

  董卓一朝得势,抬举一手好友韩馥。

  当然,这些事情,历史书不会有记载,加之韩馥属于闷葫芦型,不主动问他,他很少自己提这些。

  这就导致,韩茂根本不知道,原来,他老爹不用投靠董卓,而是天然阵营,他们就是一伙的!

  只不过后来,随着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人厌鬼憎,谁还跟他撇清关系?谁不划清界限?

  以防惹火烧身,像韩馥这样的,自然毫不例外,历史上他说出:助袁氏乎,还是助董氏乎?

  就是他纠结要不要斩断联系,而刘子惠恰到好处帮他决定了而已,助汉室,助国家,而非袁董!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韩馥留守邺城,资助讨董大军粮草,并经常克扣军粮的举动。

  至于后来废帝而立嘛,不得不说,谁又不眼热,董卓那盛极一时的权势呢?

  书归正传,宴席上,推杯举盏,好不快活。

  忽然,有使者求见,董卓见此,浑然不在意,他向李儒挥了挥手,后者立刻起身,带使者出去交谈。

  很快,李儒满脸笑意的回来,他快步来到董卓面前,在董卓耳旁小声耳语一番。

  董卓侧耳听着,脸上笑意越加浓烈。

  蔡邕等人放下筷箸,皆是满头雾水,不明所以,也不敢说话,也没有人进食。

  环顾众人,董卓沉吟片刻道:“唔,我欲废帝而立陈留王之事,太傅袁隗同意了。”

  “啊?!”

  董卓此言一出,众人皆是震惊万分。

  蔡邕欲言又止,而后咬牙,坚定站出来道:“董公,邕着实冒昧,敢问天子何错之有?”

  “伯喈呐,文节,当今天下,动乱不堪,天子,无才无能便是错。

  昨日,本官迎驾之时,天子哭哭啼啼,语无伦次,宛若普通孩童。

  那陈留王年岁虽小,却从容不迫,应答有方,更懂恩威并施。

  如此方当得明君,待年长一番,就能如先帝一般,总揽朝纲。

  而不被权臣宦官所摆布,失了社稷,苦了这天下百姓呐!”

  董卓摆出一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模样。

  若是韩茂见到,定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影帝级表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