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世祖

第六十七章我的圆明园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6201 2022-11-27 19:35

  唱税、表格化记录,以及最关键的数字应用,让钞关的通行效率大规模提升。</p>

  锦衣卫的护航,效率提升,让运河七大钞关税银大规模提升。</p>

  万历年间,钞关收入为三十万两,天启年间为四十余万两,历史上到康熙年间,也才涨到六十万两。</p>

  而仅仅只过一个月,七大钞关却纳银二十万两。</p>

  除此外,沿江的九江、武昌、重庆,襄阳,南京,加上这五大水关,大明的钞关数量达到了十二个。</p>

  而新设海关,则另当别论了。</p>

  不过可以肯定,坐拥水利之便,收税起来自然方便。</p>

  在这个时代,收商税最好的法子,就是关税,谁也逃不了了。</p>

  户部虽然对于钞关没有管理权,也收不上钱,但却对其庞大的现金流万分渴求。</p>

  无他,铸币也。</p>

  像是新钱中,如银圆、银毫这等,需要庞大的白银供给,市舶司、各地押解的税银,倒是能解燃眉之急。</p>

  不过利润最大的铜圆,则来源太少。</p>

  一枚铜圆抵十铜,但铸造成本却只有三四枚铜钱,凭借着优秀的合金,以及花纹技术,使得铜圆广受欢迎。</p>

  其纯利,达到三成。</p>

  而可悲的是,商税季解,铜圆在民间需求大增,户部则没有铜钱来熔炼。</p>

  工部铸钱,户部提供材料,可没有铜钱,或者铜材,就没有了利润,所以最急的是户部。</p>

  在绍武初年大用兵的时刻,缺钱是贯彻整个朝廷的。</p>

  自然而然,钞关则成了目标。</p>

  户部掌国家财政,辖十三清吏司(对照各省),各司下属四科: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p>

  不过,随着绍武朝廷新立,十三司变成十四司,增加了商税司。</p>

  可以说,户部是六部最臃肿的,但也是权势仅次于吏部的存在。</p>

  没了铜钱,户部就少了一大财源,几个侍郎急得快上火了。</p>

  户部尚书朱谋虽然眼馋钞关,但他倒是镇定,只是不慌不忙道:“这事用不着找首辅,关键还在于内廷。”</p>

  “哦?”户部左侍郎陆淳一惊,道:“您是说,找中官,直接换算?”</p>

  “这是正经事,他给铜钱,咱们给银圆,也不算是私交内廷了。”</p>

  明朝太监干政实在是太多了,认干爹的文官也不计其数,所以私交内官,根本就不算什么罪名。</p>

  当然,遇到较真的,也是个麻烦,影响声誉。</p>

  “陆侍郎,你就代咱们户部跑一趟,本官不方便。”</p>

  朱谋澹澹地说道,随即三步并两步,直接离开衙门。</p>

  一旁的右侍郎更是紧随其后半步,眨眼间就不见了人影。</p>

  这下,陆淳蹙眉,无奈下帖,请如今的内廷第一的田仁,田太监吃饭。</p>

  田仁听说是户部侍郎请客,立马就打起了精神,精神奕奕前去。</p>

  且不说什么政治影响,就提户部这个词,就代表着钱。</p>

  两人一落坐,陆淳则不耽误,一股脑说了出来:“钞关铜钱收着不便,咱们户部直接与您银圆,也省了一些麻烦。”</p>

  “这点好处,对咱们内官来说倒是不算什么,只是怕皇爷晓得了,误会咱们内外勾结,这可是个大罪呢!”</p>

  翘着二郎腿,田仁悠哉地细声道,知道户部有求于己,心里立马有了底气,十分澹定。</p>

  陆淳气急,这阉贼果真不顾朝廷大体。</p>

  他当然明白,这话里话外,就是想要捞好处呢!</p>

  强行压制住心中的愤怒,陆淳无奈道:“七百五十文,算您一块钱。”</p>

  如今随着市面上货币的渐渐统一,银圆、铜圆大行其道,银贱铜贵也缓解许多,一块银圆约莫值八百文。</p>

  <a id="wzsy" href="http://wap.biququ.com/html/55435/">《控卫在此》</a></p>

  虽说距离法定的一千依旧很远,但比前两年四五百文强多了。</p>

  “六百。”</p>

  田仁不急不躁地吐露一个数字。</p>

  “绝不可能。”</p>

  陆淳高声道。</p>

  铸铜圆三成利来算,其成本乃是五百六十文,换句话来说,如果给内廷六百,那户部岂不是只是弄个转手费?</p>

  工部跟户部,白白的给内廷打工,那还干个屁呀。</p>

  “七百三十文,这是底价了。”</p>

  “陆侍郎,咱家可是司礼监的,对于工部的门道清楚着呢!”</p>

  田仁抬起头,轻笑道:“七百文,咱们一人让一步,再者说这钱也是进了内帑,也不是咱家私吞的……”</p>

  说到这里,他拖着长长的尾音,带着诱惑道:“想必皇爷知道了,也定然开心……”</p>

  皇上――</p>

  陆淳心中一动,立马就起了计较。</p>

  这钱进了户部,自己可捞不到多少,与前途相比,这点蝇头小利算什么?</p>

  “好,那就七百文。”</p>

  户部与内廷差不多是六四分成。</p>

  三赢。</p>

  田仁满意地点点头,这可是在皇帝面前的功劳,再多钱也买不来。</p>

  陆淳则想着能在皇帝面前留个好印象,前途定然远大。</p>

  而内帑则因此大进一笔,皇帝也更加有钱了。</p>

  “不错。”</p>

  皇帝赞叹地看了一眼田仁,道:“难得你还有做生意的脑子,户部也不亏,双赢。”</p>

  “奴婢这些时日,就看着皇爷思量着园林之事,也是急君之所急,趁着户部求咱们的档口,就为您修园子,多弄点银子。”</p>

  田仁恭敬地笑道,嘴上就跟抹了蜜似的。</p>

  朱谊汐听多了,对此不置可否,不过对于太监的贴心,倒是有几分暖意。</p>

  “你也是立了功的,必然要有赏赐。”</p>

  “奴婢只是做了份内的事,不求恩赏。”田仁忙跪地。</p>

  “赏罚分明,这是朕常说的,岂能违背?”</p>

  朱谊汐倒是不以为意,这些臣子假话可不能当真,当真就是傻帽了。</p>

  “着,赐田仁银圆一千,另赏赐北京城内宅院一座,以嘉其心。”</p>

  “奴婢叩谢陛下隆恩。”</p>

  田仁喜极而泣,忙不迭磕头。</p>

  这让皇帝颇有几分成就感。</p>

  人心果真是奇妙。</p>

  他手指着面前的地图,停留在北京城的西郊。</p>

  早在辽时,玉泉山就建了行宫,万历年间,你成为了贵族们的别墅区,最有名的,则是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p>

  而历史上的圆明园,也是建立在这一片。</p>

  当然,皇帝注意力,在于其海淀湖以及清华园上,他可以肯定,这里必然是历史上的圆明园所在。</p>

  这在干旱的北京城附近,可是少有的湖区。</p>

  修建避暑行宫,最适合不过。</p>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