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王蒙讲孔孟老庄

儒道互补·三教合一·万善同归

王蒙讲孔孟老庄 王蒙 2588 2021-08-06 10:45

  结语

  儒道互补·三教合一·万善同归

  最后讲一讲儒道互补与三教合一。儒道互补就是指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学之间的互相补充。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三个教派的融合。

  实际上,我讲的不仅限于三种学问,还特别要讲到法家,因为法家在中国也非常重要。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它不是一种自己束缚自己的文化,不是动辄排他的文化。它常常从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理论当中寻找那些共同性的东西,即使是不同的地方,也可以互补。

  就拿“道”这个字来说,道家等人重视道,认为道是根本,是法则,是起源,道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切变化的依据。孔子其实也是讲道的,虽然他对于道的具体解释和道家有所不同,但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道是最高的概念,是概念之神,是概念之母。这是共同的。

  孔子也讲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处理,比如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这愚恰恰就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家认为一个人智谋、心眼儿、算计太多了,只能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不如该犯傻的时候就犯点傻。这就提供了一个所谓有道的时候,参政议政,整天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道的时候,强调的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知白守黑,该糊涂就糊涂一点,生活反倒会更加快乐。而且要全身,要保命,要享受自己的人生,等等。

  孔子一直就认为可以互补,尤其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他们一切顺利,能够有可能报效朝廷、报效国家、光宗耀祖,能够起很大作用的时候,他们往往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当他们处在一个困难的时期,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只能管他们自己,别的事他们管不了,朝廷的事他们管不了,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们管不了,那么这时候他们又会很容易倾心于道。

  中国古代的这些读书人,往往是以儒家为追求,以道家为神思,用道家的理论来陶冶自己的精神,用道家的非常辩证、非常抽象的,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那些东西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以法家为手段,因为法家讲了很多所谓驭民之术,就是能统治人民的办法,也追求富国强兵,有一套叫作为政的办法。以佛学为修行,自己没事吃斋念佛,很多事情是一种精神的自我修行,比如闭关,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某种洗涤,乃至于去悟到一些更抽象更终极的东西。

  中国的士人习惯于循仁义以求太平,认为大家都讲仁义道德,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安居乐业了,遵循着仁义去追求太平,循自然也安根本。道法自然,追求越少越好,计较越少越好,刻意为之的东西越少越好,自然也就回到根本上来了。

  老子爱说“能如婴儿乎”,人若能像婴儿一样过更天真更纯洁的生活,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本。引权势以建功业,如果还想有一些更积极的作为,法家告诉人们,有两个东西是不能不讲究的,一个是要考虑权,权力运作的状况和人在权力上能够分享的程度,能够起的作用;还有一个势,就是天下的形势如何,一个人周围的环境如何,事物的走向如何。权和势,要分析权力和势力的状况,要对未来有所估计,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追求建功立业了,可以追求功成名就,乃至光宗耀祖了。这种情况下人在法家方面得到的启示会更多一些。

  引慈悲以度众生,人年岁大了,生命快结束了,或者越来越体会到人生老病死这些痛苦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接受佛家所说的,对于众生我们要大慈大悲,反过来我们也会感受到佛法对我们的大慈大悲。

  中国当然也有门户之见,也有相互的攻击,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里面,动不动就发出一点嘲笑孔子的声音,哪怕是编两个故事,《列子》里面也有。相对来说,《论语》和《孟子》里骂道家的比较尖锐的话并不多见。儒道互补在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了,那么该儒则儒,该道则道,该兼善天下就兼善天下,该独善其身就独善其身。

  如果有因缘际会,有这种可能,又有这种愿望,那么你学一点法家的道理,争取在权力和势力方面更有利,能够为国为民、为君为臣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可以的。我们并不特别地强调诸子百家之间互相是如何对立。

  在陕西、山西一带,有一座二郎山,我觉得这二郎山特别富有中国人的特点。

  那里既供释迦牟尼的神像,也供孔子的神像,还供二郎神的像和孙悟空的像。按《西游记》上说,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了正果,是正式的,有级别、有地位的佛,所以也要崇拜孙悟空。那儿甚至还有杨六郎的像、梁红玉的像,北宋曾经被俘虏过的两个皇帝的像,等等。中国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包容,可以说是糊涂,也可以说是伟大。对老百姓来说,不管是哪路神仙,反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咱们谁也别得罪,咱们好好地接受,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

  当然这里也有说得过于糊涂、过于没有出息的话,所以中华文化既可以分章分节分子分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侧重,有所汲取。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在我讲过的孔、孟、老、庄、列、朱、熹、王阳明等先贤哲人中,哪些东西,你觉得对你最合适,你最有兴趣?哪些东西你虽然对它不够熟悉,但是也觉得对你会很有帮助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